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影片《应许之地》,如何用金钱衡量无价的东西?

《应许之地》算是部不错的剧情电影,该片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提名,是有内容的,虽然有一些刻意设计,但不会太刻意,不过也许定位会有一点尴尬,就是说商业取向的观众可能觉得稍闷了些(不过还不到很影展级的干闷),而影展取向的观众可能觉得稍戏剧化了些(不过还不到娱乐级的紧凑),不过若两种片型都能吃的话可能就比较ok了。

《应许之地》说的是一个不算新的议题,超级有权有钱的大公司,为了更多的利益而要买下穷小镇的农地来开发天然气,环保和利益之间必然有冲突,也就代表着良心和金钱之间的冲突。这样的题材真的不算新,我并不想在此讨论这种议题,因为任何问题都有非常多的面项,而每个人重视的与在乎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人类的开发和科技一定会破坏这个大自然的(要让地球美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人类消灭),只是平衡点要怎么取而已。

不过我还蛮喜欢《应许之地》的角度,麦特戴蒙〔Matt Damon〕的角色是农家子弟但为大公司工作,因为他的背景让他得以亲近他的“客户”,他确实让大公司看来不那么坏,而且他说的那些“利益”很多也是事实,很多东西确实要花钱才买得到的。而我喜欢的一点,是《应许之地》谈到了这种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且事情发生在别人的地方和自己的地方也就有所不同,眼不见总是为净。比如你非常爱护动物,要你看着别人杀一只鸡来吃你都会余心不忍,但你在餐厅可能会毫不手软地点鸡来吃,这会很矛盾吗?世界上有太多这样子的例子,我们的“在乎”往往都会依切身度而定。而《应许之地》要说的就是,当这些人是你的“客户”,当工作只是工作的时候,你的立场以及你所看到的事情,与你真正与这些人相处之后、融入他们的生活之后,是会有所不同的。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在工作上不要放私人感情比较好做事了。因为当你有了感情之后,观点也可能会有所改变的。《应许之地》说的就是这样子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点一滴的,所以我会觉得《应许之地》需要观众放一些同理心在角色的身上,而不是用你自己的观点去选边站,要能够看到这一点一滴的改变,《应许之地》才会好看,不然它会变成一部“有个梗”但梗得太戏剧化的电影,也就是说,《应许之地》把最后一根稻草做得很大根,但其实麦特戴蒙也很努力有在演出前面的每一根稻草,看得见每一根稻草,最后那一大根才不会太像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梗。

虽然说电影也下了结论(关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这种东西确实没有正确答案的,也许眼前看到的是这些美丽的农田是否能被保留还是要卖给大公司的对立,可是还会有许多看不见的面向,比如若今天不用这种能源,人类仍需要过日子,是否就得用更糟糕的方式从其他地方取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只是人一定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到某些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面向而已,能够改变的或许也只是一大堆牵扯当中的一环,很难去控制超乎一己之力的东西,所以其实《应许之地》中的大公司员工并没有被刻划得那么势利,刚开始看到很多麦特戴蒙和他的同事(法兰西丝麦多摩〔Frances McDormand〕)的互动还蛮可爱的,法兰西丝麦多摩虽然是个选择把工作当工作的角色,但她同样也是有家庭,有爱子的妈妈。

基本上,《应许之地》算是还蛮干净的一部电影,很多时候就是在看两位大公司员工如何和小镇镇民互动,以及这互动当中的慢慢相识与改变。如果你是那种看电影需要剧情告诉你“发生A事件,所以某人就变得如何如何,接着发生B事件,某人又有了什么反应”这样一个事件一个改变的引导,那《应许之地》可能要看到最后才会让你有点感受。这部片比较适合可以打从开始就去跟着角色走这些路的观众,不过《应许之地》又不那么的朴实,还是加了些商业元素,让电影不要太干,所以单单追求欧洲影展片式的“真实感”的观众也不太适合。

我自己是接受度比较广的观众,所以虽然《应许之地》没有让我大受感动也没留下很强的后座力,但还是可以说它算不差的片子,仍有看到一些东西和得到一些感触。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影片《应许之地》,如何用金钱衡量无价的东西?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